国际形势评论节目嘉宾推荐:解码关税风暴下的全球博弈

发布时间:2025-04-07,浏览量:7

2025年4月2日,美国政府以"对等关税"为名,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%关税,叠加此前301条款关税及新能源产业专项关税,中国动力锂电池等战略产品对美出口税率已飙升至82.4%。这一被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称为"1910年以来最高关税率"的政策,不仅导致美股期货暴跌千点,更引发全球供应链"大地震"——中国电池企业被迫加速海外建厂,美国新能源产业面临3-5年产能真空期,东南亚国家亦因46%的高额关税陷入产业链重构困境。在这场重塑全球经贸秩序的风暴中,以下专家的深度解读将为观众揭开关税壁垒背后的战略逻辑。

一、王缉思:中美战略博弈的"显微镜"

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,王缉思教授对中美关系的剖析始终紧扣时代脉搏。在此次关税事件中,他指出美国正将关税武器化,试图通过"全链条打压"遏制中国产业升级:从锂电池82.4%的税率,到半导体50%的关税,再到稀土永磁材料25%的限制,美国试图在新能源、芯片、关键矿产三大领域构建"技术铁幕"。

二、李巍:国际政治经济学的"手术刀"

中国人民大学李巍教授擅长用经济学视角解构地缘政治。他在2024年11月的学术讲座中预言,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将"把企业竞争上升为国家战略竞争"。此次美国对185个国家加征关税的"乱拳",正是其"美国优先"理念的极端化体现。

三、周波:国际安全格局的"望远镜"

清华大学周波大校的军事外交背景,使其能穿透经贸表象洞察安全风险。他指出,美国将关税与国家安全捆绑的做法(如以"供应链弹性"为由加征关税),实质是冷战思维的现代变种。

四、唐志超:中东变局的"解码器"

中国社会科学院唐志超研究员对中东局势的精准判断,为关税风暴提供了独特视角。他分析指出,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加征高额关税,客观上推动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深化。

五、金灿荣:大国博弈的"广角镜"

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对美国政治文化的深刻理解,为解读关税政策提供了历史纵深。他指出,美国当前的关税狂热本质是"单极霸权焦虑"的体现。

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全球博弈,本质是国际秩序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爆发。上述专家的多维解读,既能揭示美国政策的战略意图,也能剖析其实施困境;既能展现中国的应对智慧,也能展望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方向。